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剧在这部电影面前只能称弟弟了,乾隆刘墉鄂容安三人组分分钟笑到我肚子疼,岳华的郑板桥好有意思,红姐的客串也好吸睛。ps:猝不及防在里面听到扬州口音的台词,邵氏老片的惊喜可真多。扬州茶楼的店小二,不断介绍扬州美食以及地方方言俚语典故(比如“老太爷啊”,比如喝荤茶),太逗了,吸引得我几乎无法换台了。现在的电影,很难有这么细致的内容了。太有意思了。可惜没看到头。七年后二刷。我不知道中间加的救歌女和剃头匠两场戏是干嘛用的?这两场戏半个多小时啊开玩笑吧? 李翰祥、刘永版乾隆第三部。其实是四个段子,首先是刘罗锅李昆受命诓郑板桥作画,君臣打赌的智斗来的勉强,刘罗锅那些说辞只能算是强词夺理,骗郑板桥也无非是激将法,写得平平;继而是把自己算死的活神仙,这段是最有趣的,一个字能拆出不同的说法,乾隆许他永不归西,结果他归了东坡肉的“东”;第三是爱骂人的扬州剃头匠,扬州话...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李翰祥扯起蛋来总是妙语连珠。虽然是下扬州很多地方依然是照搬天桥套路,银桂金桂上来先调弦子结果拍出来的咸湿暗示其实化用老李说的天桥大鼓妞儿的段子,满街带大拉翅的实在是哪儿跟哪儿啊。老李混剧校的时候肯定没少进书场,但要单凭弦子这段就说看过评弹倒也未必,北方大鼓书同样要调弦子,不过北方鼓书用书弦,南方评弹用曲弦,大小音色区别略大(那时候还没有短杆大三弦这些改良的)。“山东人吃麦冬”是苏州评弹里常说的笑话,说的是山东人到苏州做客,席...